首页

优美之家美脚网

时间:2025-05-29 15:36:54 作者:揭秘中国首次小行星探测与采样返回:探什么?怎么去?有何难? 浏览量:91440

  中新网西昌5月29日电 题:揭秘中国首次小行星探测与采样返回:探什么?怎么去?有何难?

  记者 马帅莎

  5月29日,中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天问二号探测器。这是中国首次实施小行星采样返回任务,也是继首次火星探测任务天问一号之后,中国再次实施行星际探测任务。

天问二号任务发射圆满成功。白国龙 摄

  天问二号任务将完成哪些目标?探测器如何飞往小行星?与探月、探火相比,此次任务有何新难点?工程有关专家日前接受媒体采访作出解读。

  探什么?

  根据规划,天问二号任务将通过一次发射,完成多项任务,包括对小行星2016HO3进行探测、取样并返回地球,此后再对主带彗星311P开展科学探测。

  工程目标方面,中国航天科技集团陈春亮表示,希望实现小行星采样等一系列关键技术突破,并为小行星起源及演化等前沿科学研究提供探测数据和珍贵样品。

  科学目标方面,中国国家航天局探月与航天工程中心副主任韩思远表示,天问二号探测器搭载了11台科学载荷,将对目标天体的地貌、物质组分、内部结构、可能存在的喷发物以及轨道力学等方面开展研究。

  “在取得小行星样品后,我们还将对样品物理特性、化学与矿物成分、同位素组成和结构构造等方面开展研究测定。”韩思远说,我们希望通过天问二号任务实施,能够在这两类小天体的认知、起源、演化等方面取得科学研究突破。

  怎么去?

  据了解,天问二号任务整个飞行过程复杂且精细,共包含13个飞行阶段,设计任务周期长达10年左右。

  其中,小行星2016HO3采样返回任务共分9个阶段。完成发射后,天问二号探测器进入小行星转移段。随后探测器依次进入小行星接近段、交会段、近距探测段,并在近距探测段“边飞边探、逐步逼近”,对小行星开展悬停、主动绕飞等探测,确定采样区后进入采样段。

  完成采样任务后,探测器将经历返回等待段、返回转移段,并在返回转移段接近地球,返回舱与主探测器分离,之后独自进入再入回收段,预计于2027年底着陆地球并完成回收。此后,主探测器继续飞行,前往主带彗星311P,开展后续探测任务。

  有何难?

  此前中国已成功实施天问一号任务,实现了火星“绕、着、巡”探测,但天问二号任务主要针对小行星和主带彗星开展探测活动,探测目标不同,也带来新的技术难题。

  一方面,科学家目前对于小行星2016HO3的自转速度、表面状态等具体情况尚存一定不确定性,这为天问二号任务带来艰巨又复杂的挑战。韩思远表示,对此,工程将采用“边飞边探边决策”的策略,以应对目标天体特性不确定等难题。

  另一方面,不同于月球采样和火星着陆,小行星附着与采样是在弱引力条件下进行。韩思远指出,根据目前的观测数据判断,小行星2016HO3的平均直径约41米,几乎处于零重力环境,加之小行星处于高速自转状态,探测器需在这种复杂条件下,在有限时间内完成稳定附着及采样,任务难度巨大。

  此外,天问二号任务距离跨度大也为其增添挑战。完成小行星采样任务后,天问二号主探测器还将与返回舱分离,花数年时间飞往主带彗星311P。小行星2016HO3距离地球约1800万至4600万公里,主带彗星311P距离地球约1.5亿至5亿公里。韩思远称,距离地球远、多目标探测、任务周期长,对轨道设计、能源管理、智能控制以及探测器工作状态的长寿命、高可靠等方面都提出了较高要求。

  中国国家航天局局长单忠德表示,国家航天局牵头实施天问二号任务,推动星际探测征程接续前进,迈出了深空探测的新一步。任务实施周期长,风险难度大,工程全线攻坚克难,协同攻关,确保了发射任务圆满成功。期待天问二号按计划完成各项探测任务,取得更多原创科学成果,揭开更多宇宙奥秘,增进人类认知。(完)

展开全文
相关文章
“智汇三江源”青海引多领域人才助力新青海建设

据介绍,三乐旅游铁路线路全长108.78公里,设计时速200公里,设车站13座。线路串联三亚市中心城区、三亚凤凰国际机场、天涯海角、南山、崖州湾等核心功能区与客流集散枢纽,实现“到站即入景区、到站即入园区”。

浙江成立海洋大数据增值应用中心 加快海洋新质生产力培育

2月28日,在湖南永州市江华瑶族自治县湖南国梦科技有限公司的流水线上,本地务工人员盘李冯正进行配线和装配操作。这是他在厂里工作的第二个年头。“春节放假前就定好了年后开工时间,过完年不用再操心找工作,心里安稳多了。”盘李冯说。

“民间外交家”倪世雄:谨慎地乐观

谈及下一步对外开放主要举措,金湘军表示,山西已复制推广自贸试验区经验136项,出台对接国际高标准规则16条,完善政策措施,支持大宗商品自营出口,承接东部地区外商制造业产业转移,促进服务贸易开放创新。

中央第五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之后,广东省创新就业援藏模式,探索形成“1344计划”(建好林芝市高级技工学校,拓展先培训后就业、先见习后就业、先考察后就业3个渠道,深化“粤菜师傅”“广东技工”“南粤家政”“农村电商”4项工程,打响就业援藏招聘会、“三支一扶”招募、“粤林幸福菜谱”开发培训、技工教育“小组团”援藏4个品牌),多次在全国各援藏省市中推广。广东每年提供各类工作岗位3000个以上,招聘面向西藏籍高校毕业生;推动实现了广东7个对口支援地市与受援县(区、市)签订劳务协议、设立劳务协作服务站、建立区外就业基地全覆盖。截至目前,累计325名西藏籍高校毕业生、207名西藏籍农牧民群众在广东省各级机关企事业单位就业,林芝农牧民转移就业年均保持在3.5万人以上,应届高校毕业生就业率稳定在95%以上,就业援藏力度、广度和温度均走在西藏前列。2023年,林芝市入选“全国199个公共就业创业服务示范城市创建名单”,是西藏唯一一个入选人社部“十四五”期间新业态新模式从业人员技能培训工作重点联系城市。

西安铁警:国庆假期坚守岗位护旅客平安出行

意见指出,职业技能等级认定范围包括退役军人服务中心(站)现有编内外工作人员,以及拟通过招录程序安排在退役军人服务中心(站)从事相关工作的人员。在各级党委和政府统一领导下,退役军人事务部门会同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加快推进以岗位使用为导向的退役军人事务员职业技能等级认定体系建设,建立退役军人事务员职业技能等级与人员聘用、岗位晋升、表彰奖励、薪酬待遇、津补贴等相挂钩的激励机制。

相关资讯
热门资讯
链接文字